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详细内容

课程改革

推行“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0 12:03:14 浏览次数: 【字体: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戴飙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标,建设现代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确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发挥潜能,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我校推行“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操作

高效课堂其实是一个“大课堂”概念,它既包括40分钟构成的课中,也包括这节课的课前和课后,而具体到一节课又分为三段,即预习、展示、反思。

1.课中用减法

在高效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重新分配时间,即在课中用减法,在课前和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课前精心编制适合于学情、学法的导学案,课中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展示、互相点评,形成知识结构。课后认真反思,修订导学案。

教师的功夫是在课外,而课堂的精彩在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教师共同备课,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资源共享,互学互助。备课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好的课堂练习题、测验卷,要注意新题型的收集,练习要有区分度,力争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益。备课要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法、眼中有学生”。集体备课必须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③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④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⑤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要真正落实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2.教师课堂上必须体现“主导”

师退生进,教师主导。“导”可以理解为“引导、启导”,更形象地说就是“点燃激情”。如果把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比成开汽车,那么只要抓好四个步骤:点火启动,紧握方向,离合换档,到点刹车。点燃激情就是点火启动,导学案就是方向盘,课堂环节流程就是离合器,刹车就是达标测评。

3.让学生主动起来

传统课堂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地学,而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高效课堂的高效之所在。主动来自来自责任、来自兴趣、来自被教师点燃的激情、来自与认知方式发生的关联。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动心” 中思考、感悟、拓展、挖掘,才能激发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学案的课堂必须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轴。

4.预习课的基本步骤。

教师首先颁发预学案,预学案的内容有: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在课堂中通常是这样操作的:第一,必须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预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预习的方向。第二,给学生7—10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然后把教材上的要点内容用红笔划出来。把疑惑的问题标注出来,可以向本组的同学提出,在组内进行讨论,向组内同学求解,也可以向老师求解,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第三,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一步细化预习提纲上的知识要点,并把不能解决的疑问收集起来交给教师或向教师提出,教师解决相应问题,或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时间5分钟左右。第四,结合预习提纲,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为下面的预习展示做准备,大约3分钟时间。第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配到的任务,并在组内或全班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大约15分钟(此段可以有两次循环)。第六,学生反思,学生小结。第七,课堂检测。

5.展示课的基本步骤。

即展示预学案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提升。过程如下:第一,知识梳理,目的是巩固解决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为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这一步可由学生完成。第二,确立目标:基本知识巩固之后,教师要说出或展示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展示课上的目标除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要侧重的是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以便让学生形成技能和技巧。以上两步不超过4分钟。第三,分组合作:教师给每组分配任务(各组可相同也可不同),组内可讨论可帮助,教师再指定学生展示、点评,教师做出评价,给小组评定成绩。通常不超过10分钟。第四,展示提升:通过分组合作,对问题再交流,学生对本组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说出此题所运用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总结所得出的规律,或由此题进行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本节20分钟左右。第五,知识巩固。学生展示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总结。教师也可通过试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第六,达标测评。

二、高效课堂的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么以学评教系统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仍然显现不出“汽车”较之传统课堂那架“旧马车”的优势。

1.相信学生为教师之德

高效课堂之所以把相信学生当做教师的师德,是基于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信任、尊重和发挥。高效课堂必须依托“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构建评价体系。

2.把学习交付给学生。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相信学生是把学习交付给学生为前提的,要敢于交付,不仅交付“学权”,还要交付“评价权”。“能够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能够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底线。

3.小组合作是根本

高效课堂必须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小组合作其实就像小班化,教师利用学生,首先是利用好小组长小组长等同于一个小老师,是所在小组的学习领军人物。每个学科必须在小组内选出学科小组长。小组内成员按个体学习力划分为AA、BB、CC或AA、BBB、CC三个层次,当然这个划分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学生的学习力的变化而变化。

4.高效课堂的关键在反思

高效课堂也叫反思教学。学生要反思,学生要准备一本错题本,把上课中存在的问题和练习中的错误记录在错题本中,还要找出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源便于以后在归纳总结时提醒自己。教师更要反思,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因此上课就是进修,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首先是学生,生教生,生教师,生强师,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5.整体提升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

高效课堂的评价,必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因此要突出小组共同进步,整个班集体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师重视课堂,重视课堂教学;才能让教师关注学困生。

6.高效课堂重在三看。

一看自主程度、二看合作效果、三看探究深度。而这三个度的具体把握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

7.高效课堂必须遵守基本模式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一定要遵守,模式或许有其僵化的一面,但它同样可以承载课堂教学之规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规则来约束。即预习、展示、反思。

8.高效课堂的简单鉴别法

第一,看学生展示多少。展示分为两种:组内小展示和班级大展示。组内小展示是学生对学纠错的好方法,组内展示,相互点评,组长归纳,教师巡查然后二次备课。班级大展示是通过前后黑板或学生直接回答,再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落实到每一个人,让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第二,看学生动得如何。学生是个别在动还是全体在动,是主动在动还是被驱使在动。一节好课,要从三个维度来评价,课堂氛围、参与人次、学习效益。

第三,看教师讲些什么。不是不准讲,而是要看讲是否服务于学,是灌输还是启发,是教导还是诱导,是告知结论还是梳理思路。好教师一般能不教而教。

第四,看是否使用模式。模式未必适合每个学科,但没有模式的课堂往往会更加糟糕,模式是基本法度,有时模式也是生产力,有模式至少可以让每节课“保底”。

第五,看导学案是否能“制导”。导学案承载了“育人”与“会学”的诸多功能。不仅要突出问题主线,更是学生学法的“学步车”,导学案绝对不是习题集。导学案是到达能力目标的导航仪,是驶向终点的方向盘。

第六,看课堂测评。高效课堂立足实然目标,抓住应然目标,抵达必然目标。既通过学会,然后会学,体会乐学,生成创学。测评既是考察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是寻找和查看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对学习情感和精神成长做出验收。

第七,看反思。看学生是否很好地利用三样东西:草稿本、双色笔、错题本。

三、保障措施。

1.从年级组到备课组,从备课组到班级要形成互动,以先进带后进,多层面开展课堂技能传帮带:

①领导班子上引导课。

②学科骨干和中层干部示范课。

③普通教师上过关课。

④全体教师在12月前要上课改成果汇报课。

⑤全校以课改为核心,开展“三优活动”,优秀导学案(11月15日前由教研室完成),优质课的评选(12月30日前由教务处完成),优秀论文(1月15日前由教研室完成)。

2. 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学校领导要承包不同备课组,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通过参与集体备课、听课、总结会,举办观摩课,推动本组课堂教学改革。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