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详细内容

课程改革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0 12:03:14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构建“和谐灵动---三环七步”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谐灵动”是指创设重视情感教育,师生、生生间充分互动,平等交流的和谐课堂氛围。“三环七步”是指在“和谐灵动”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要落实三个环节和七个步骤。具体来讲,三环是指“课前准备环节” 、“课堂互动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七步是指“课前准备环节”二个步骤:“教师调整预习、学生完成预习案";“课堂互动环节”的四个步骤:“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预习交流、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巩固拓展,课堂总结、回归体系” ;“课后反思环节”一个步骤:“检测评价、感悟提升”。

附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教学策略: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前准备环节  

(一)教师调整预习案

在这一过程中,备课组应从有效集体备课入手,提高备课组整体备课水平,要把握集体备课的重心,根据学校制定的不同课型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将重点放到教法学法探讨和学生活动设计上来,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内容的讨论上;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成果,进行规范有效的个人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按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以老师解决问题和学生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导学案,高质量地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活动设计、备练习、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做到规范备课。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方法得当、结构分明、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学生完成预习案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也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顺序地学习思考,还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案。通过预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质疑、解疑的愿望,填写好问题生成单教给老师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互动环节 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案和问题生成单,充分运用学生的预习成果,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发现方法,培养情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法与学法之间、课内和课外之间的和谐统一。本阶段操作流程如下:

   (一)知识导入,明确目标

从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自学目标和提纲,参考自学方法指导,重点自学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完成课前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自学,整理出自我学习疑难点。课堂上的自学环节时间不少于10分钟,做到精心自学,有目标地自学,老师则在学生自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方式,并通过组间巡视、质疑问难,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指南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加以梳理、归类,为导学做好准备。

    明确目标是指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

    这一环节一般用时10分钟。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
   
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上课。以交流预习成果为切入点,依据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与质疑,确定教学内容,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通过师生之间、主要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发现方法,总结规律。教师注重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在平等的对话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一环节一般用时7分钟。

(三)点拨升华,巩固拓展
   
在获取新知的同时,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地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规律;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从而破解学生的疑难,并适当迁移、拓展新知,当堂检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

这一环节一般用时20分钟。

(四)课堂总结,回归体系
   
是指结合本课知识树,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把本课知识回归到知识体系中,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

这一环节一般用时3分钟。

  三、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是指“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

“教”的反思是指教师的反思。在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在备课本上写好教后记,重点记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以利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此外,教师还要整理自己反思的内容,写好单元后记、学期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学”的反思指学生的反思,是学生不断地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学生学习的反思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相统一的。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反思要形成文字,要有改进的措施。

具体如下:1、盘点反思。课后反思包括“学后反思”和“教后反思”两个部分,学生写学后反思,老师写教后反思。一节课结束后,老师要指导学生盘点课堂,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反思,落实课程标准,归纳主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达到学有所得,一课一写。学后反思要求用平实的话,写一写自己的得失,可以写自己的成功之举,可以写瞬间灵感,可以写学法收获,可以写思想困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思中成长。由此,让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学后反思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写,也可以放在课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后反思做及时的评价总结。2、整理督学。课后管理中老师不仅要求学生盘点课堂,写好反思,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完成固学案,然后收齐上交,由小组长认真批阅,最后教师审阅,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全盘把握课堂学情和教情,对学困生及时跟踪辅导,做到监管到位、反馈及时,确保每个学生学习任务“日日清”。同时对课后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认真总结,积极改进,写出深刻的教后反思。课后管理主要包括当天检评固学案,当天反馈改正,当天课后反思,堂清、日清、周清。

分享到:
【打印正文】